朵妈陪娃
前两天,看到一个让人愤怒的新闻:
一对年轻夫妻在机场发生争执,将2岁多的孩子扔在候机楼。爸爸坐飞机走了,妈妈开车跑了。警察发现孩子时,他的小脸都哭花了。
当妈以后,看不得这种新闻,一看就难受。还好孩子没出什么事,被亲属接回了家。我看到有网友评论说:夫妻间有小矛盾,是常有的事,但再不开心,也不能把气撒到孩子身上。确实是这样的,但是无独有偶,生活中因为父母情绪失控,伤害孩子的事情不在少数。
江西一女子,跟丈夫吵架,暴怒之下把孩子扔下了楼:
孩子上网课时,学习不认真,妈妈竟拉着孩子欲跳海:
孩子寒假作业没写完,爸爸一怒之下拿刀砍伤了他:
这一幕幕,实在是看得人害怕。
情绪上头的时候,人失去了理智,随之而来的会有谩骂、拳脚相向,最终伤了他人,也伤了自己。如果当时能够冷静一点,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或许就不会发生,这一件件令人震惊又痛心的事情了!
我也在后台经常收到留言,说有了娃以后,总是控制不住自己,孩子一吵闹,忍不住骂孩子甚至打孩子。等恢复理智了,又感到后悔。可是等到下一次,还是会这么做。在这无限的循环中伤了自己,伤了孩子,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惨痛后果。
今天,我就跟各位爸爸妈妈,聊聊自己的情绪问题。
还记得电视剧《小欢喜》吗?剧里边英子的妈妈宋倩,让我感触很多。她很爱女儿英子,并且尽自己的努力,给她最好的一切,可以说,孩子是她的全部。但是,她却常常情绪失控,总是朝英子发脾气。
英子考了第二名,她没有表扬孩子,还一脸愁容。这是我很不理解的地方,我读书的时候,考进前十,朵外婆就会做大餐来奖励我。像宋倩这种情况,就是对孩子的期待过高。父母作为成年人,希望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,更有掌控力。对孩子,自然也是有期望的。当事情不如预期时,就很容易陷入沮丧焦虑中,继而变得愤怒。
父母情绪失控,通常还跟压力过大有关系。很多父母白天要上班,忙碌了一天回到家,可能因为孩子的哭闹,又感觉不顺心。负面情绪一积累,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到,情绪在无形中就失控了。
我有一段时间工作很忙,拖着疲惫的身躯,回到家差不多快9点。朵朵一天没见我了,吵着让我陪她玩,我虽然很想陪她,可是心里实在是烦。像这种情况,孩子并没有做什么,主要还是成年人自己,压力太大了。
我们这一代人,基本上是被父母吼大的,被鸡毛掸子打几下,也是常有的事。
有研究表明,一个人小时候,跟父母相处的模式,会影响到成年后,我们与孩子的关系。不知不觉中,我们可能就把父母的那一套,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。因为从来没有人说过,在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,要怎么去舒缓。受限于过去的经验,情绪失控时,才会那么暴躁,用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,来对待孩子。
美国的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,被称为“费斯汀格法则”:日常生活中的10%,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,而剩下的90%,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,如何反应而决定的。
也就是说,生活中10%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,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和行为,来控制剩下的90%。做好情绪管理,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。
那么,当感觉自己情绪不好时,该怎么办呢?
在体内的洪荒之力,控制不住之前,给自己留一点冷静时间。研究表明,暴风雨般的愤怒,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。对我们来说,熬过这个时间点,可能就不会情绪失控了。
当你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、面红耳赤,说话音量不自觉提高了几度时,就要留意了。可以尝试深呼吸几次,冷静一下,用言语暗示自己:亲生的,要冷静,吼坏了不包赔的哦。或者,离开现场一会儿,用凉水冲下脸,等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,理智重新发挥作用时,再去跟孩子沟通。
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,提出过经典的情绪ABC理论,解释人的看法如何主导他们的情绪。其中,A指激发事件;B指信念和思想;C指情绪或行为上的结果。
他认为,真正影响情绪的,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。
我用《小欢喜》的例子展开来说:
英子考试得了第二名,妈妈宋倩知道后,一脸愁容地批评了她。
这里,事件A就是英子考试得了第二名。在宋倩的观念里,她希望英子上清华北大,她认为英子一定要考第一。因这个想法导致的行为是:宋倩批评了英子。
假如宋倩调整一下自己的态度:
考大学固然重要,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,并不是非得上清华北大,她就不会在这件事情上,情绪失控了。
要是经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,写情绪日记是一个不错的办法。每天晚上睡觉前,花上10分钟的时间,记录下当天所体验到的情绪。
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不错的小方法,我一般是这么记录的:
情绪:经历的情绪以及具体感受。
情景:当时发生的具体事情。
想法:我的想法是什么。
行为:我做了什么,或者想做什么。
坚持每天记录情绪,过段时间后,翻看写下的情绪日记,应该会有感触和收获,然后就可以针对想调整的点,去做尝试了。
教育学家尹建莉说: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,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。
我们当父母的要做好娃情绪的导师,如果我们自己都控制不好,做不好情绪管理,娃又怎么学得会呢?当然,情绪管理是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我们不要着急,从平时的生活入手,让自己逐渐变得更好。
注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